隨處可見的圓珠筆為過剩的鋼鐵產能上了生動的一課。
繼去年6月拋出疑問,中國制造的圓珠筆到底能不能和國外的一樣書寫流暢?在前不久召開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座談會上,李克強總理又拋出了新的圓珠筆難題,“去年,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,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,包括圓珠筆頭上的‘圓珠’”。
中國鋼鐵制造業竟然造不出圓珠筆的“圓珠”,原來鋼鐵產能過剩的背后還有短缺,這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。
德國人把一個螺絲釘的設計制造做出博士學位,在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,螺絲釘的問題和圓珠筆很像,中國制造遍及機械、冶金、化工、電力、電子等諸多行業,很多技術也都是領先的,但往往一個圓珠筆,一個螺絲釘,一個小密封件,一個降噪減震材料都要從國外買。制造業大而不精在這些基礎材料、基礎工藝、基礎零部件身上便暴露了欠缺,這一塊始終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短板。
為什么這些在老百姓看來簡單的東西中國制造卻做不好?從問題中找原因,事實上也是為化解過剩產能找方法。忽略了制造環節和工藝環節,缺乏創新的制造業競爭力也隨之大打折扣。
當了35年中國經濟引擎,制造業不可避免地積累了不少問題,粗放是其中之一。以鋼鐵業為例,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14年全年,全國粗鋼產量8.23億噸,據不完全統計,國內鋼鐵生產企業總體產能11.5億噸左右。
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特種鋼嚴重依賴進口,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吳溪淳表示,我國裝備制造業主要在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。其中,核心技術主要是指控制系統和軟件,核心部件主要是材料不過關。顯然,我國特鋼發展的關鍵是要占領高端市場。
相比日德等發達國家,我國特鋼產品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品種結構上,從而導致主要特鋼品種出口單價和進口單價之間存在較大落差。特鋼產業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和德國,兩國在全球特殊鋼市場所占的份額分別達到20%和18%。
黃金時代過去,勞動力、土地、環境、能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,意味著過去能彌補中國制造粗放短板的優勢一去不復返,制造業去產能的“死”路上,必須找到一條“生”路,由此看來,制造業升級會有兩個維度:一個是在鋼鐵等領域去過剩產能;一個則是發力高端制造業,提升產品自身競爭力的供給側改革。
“去產能”被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之首,李克強會上指出,化解過剩產能,要以“壯士斷腕”精神,落后產能沒有被保護的理由,而圓珠筆上的鋼珠短板才是新制造業轉型的方向,中國有句老話:“舊的不去新的不來。”而對于制造業升級發力中國制造2025來說,我們急切需要除舊迎新。